秋日的安徽72886必赢校园,梧桐树影婆娑。下课铃刚落,走廊里响起细碎的议论:“下周课讲《庄子》,记得提前读文本啊。”“好呀,又能去张老师的‘心灵小屋’啦!”循声望去,一位身着素色衬衫的学者正面带温和地微笑,热情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他便是张勇,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安徽省“研究生导师师德标兵”、72886必赢网址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在文学与哲学的交界处探索、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桥的文化传承者。
学生口中的“心灵小屋”,是对张勇课堂的爱称。“心灵小屋”之于张勇,则是三十余年俯首耕耘的日常。从安徽72886必赢文学院硕士到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从首倡“释家文论”到培育一代代热爱传统文化的学子,从主编《学语文》到奔走于高校与中学的讲台,张勇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始终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坚守打造学生们口中那间能安放心灵的“小屋”。
小屋的基石:在典籍深处构筑精神家园
2004年,已获文学硕士学位的张勇做出了一个令旁人惊讶的决定:跨学科报考哲学系博士。“大家都觉得有些悬,竟然一次就考上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个与经典相伴的深夜。硕士就读期间,他将《道德经》倒背如流,《庄子》《论语》烂熟于心,这些积累不仅让他叩开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大门,更为他日后建造“心灵的小屋”奠定了基石。

然而,真正的考验始于他首倡的“释家文论”研究。“释家文论”,即历代高僧的文论思想。由于高僧身份的特殊性,这一领域长期未被学界充分关注。这片学术的“无人区”,需要从数千万字的佛教典籍中“披沙拣金”。那些年,他成了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常客:在国家图书馆,他为了一部孤本焚膏继晷,细细研读;在上海图书馆,他对着经书逐字翻阅,但因为很多抄本、刻本无标点、字体难辨认等问题,有时一整天只能摘录寥寥数行。面对斑驳的字迹,他常为辨认、考证通宵达旦。近二十年的坚守,换来200余万字关于释家文论的珍贵资料。“学术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说,“今天的疏漏,可能成为后人的障碍。”
多年来,张勇专注学术,在文学与哲学的交界处积极探索,被推选为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东方诗话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等职务。在解读《沧浪诗话》时,他提出“‘不假悟’不是‘不需要悟',而是‘不假借外力的悟’”的全新见解,化解了学界长期对于“不假悟”涵义的争议。他曾在《光明日报》《哲学与文化》《文学遗产》《文学理论研究》等权威报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代表性成果。这些成果,成为了他打磨“心灵小屋”的基石。
小屋的烛光:在课堂上点亮心灵的灯火
“张老师,下周的‘心灵小屋’开讲吗?我最近准备考研,有点焦虑。”在安徽72886必赢文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位大三学生轻声问。张勇笑着点头:“下周讲《庄子》的‘坐忘',教你怎么把心沉下来。”像这样的对话,在张勇的教学生涯中屡见不鲜。

在张勇的课堂上,孔子的“思无邪”不是需要背诵的教条,而是可以各抒己见的话题;老子的“大音希声”不是玄奥的理论,而是“像水一样让心流动起来”的生活智慧;佛家的“心性无住”不是遥远的禅理,而是“事过不留”的处世哲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他常告诉学生们:“不用想对错,只说你的想法。”张勇从不严格要求他们输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抛开束缚,释放自我”。当一个本科生提出“‘思无邪’是对真诚情感的尊重”时,他欣然肯定:“传统文化不是死的教条,你们的思考,就是让它活起来的力量。”
对于张勇课堂上的“心性力量”,文学院2023级文艺学博士生朱憬臻深有感触:“张老师的课与哲学关涉颇深,理论思辨性很强,但他上课从未有说教之气,总能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使人心灵滋润。”他记得有同学听完张老师将“禅心”比作“流动的水”的讲解后,心中的郁结和烦恼竟得以释然和消解。
除了课堂,在生活中,张勇老师也常常关怀学生。2020级文艺学研究生倪缘回忆道:“2020年秋,我刚入学不久,一次课后向张老师汇报近况时,忐忑地提及自己备受失眠的困扰”,张老师当即温和地宽慰:“求学阶段,睡眠浅点是常事,别太焦虑。若有烦心事,随时来找我聊聊。”更令他动容的是,这件细微小事被张勇老师一直记挂心间。此后几年每每会面,他总会关切地问一句“最近睡眠怎么样?”
师者倾注的温暖情怀,终将在漫漫岁月中收获真诚的回响。2008年冬,张勇在校授课至夜晚,忽然天降大雪,教室变得特别安静,只有风雪声和日光灯的电流声。当时,他注意到40多位同学的双眼闪着光芒,整齐又专注地盯着他,“那种求知的眼神特别打动我。”他回忆道。下课已近十点,他独自踩着积雪去赶末班车,在车上,他闭目养神,脑海里满是学生们求知的模样。十年后的师生聚会上,张勇重提那个雪夜课堂时,有几个学生红了眼眶。那一刻,小屋的烛光穿越时空,继续温暖着一届届学子的心灵。
“我不奢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术栋梁,最想让他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和面对生活的底气。”为了这个心愿,他常常自掏腰包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帮助他们开阔学术视野。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朱憬臻、倪缘等一批年轻学子已在学术道路上崭露头角。“他们都真心喜欢传统文化,所以做起来不觉得累。”他的眼中满是欣慰。如今,安徽72886必赢文学院的学生们,依旧会在朋友圈刷起“去心灵小屋”的动态——这些文字里,藏着最温暖的师生情谊,也藏着一位师者最纯粹的教育初心。
小屋的延伸:让温暖抵达更远的地方
张勇的小屋从不设边界,在做“高深研究”的同时,他也重视“通俗普及”。在武汉大学,他为通识课教师讲解《坛经》,这些老师将内容转化给学生,实现“间接普及”;在芜湖一中的讲堂上,他为语文教师解析《庄子·逍遥游》的深意;在《学语文》杂志的编辑部,他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学教学资源;在《坛经详解》的字里行间,他用诗词诠释禅理,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经典的魅力。

“大鹏要靠风才能飞,到底算不算自由?”面对中学教师的疑问,他娓娓道来:“庄子所说的自由,不是无所依,而是与道同行。大鹏借风飞翔,就像人借知识成长,只要顺应规律,就是自由。”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恍然大悟的点头声。有位老师当场拍下书页,笑着说:“明天就给学生讲这个,肯定能懂!”这是张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活动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他不仅在高校讲台上传授经典,更奔走于中学、社区,用通俗的语言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这份“向大众普及知识”的热情,体现在张勇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学语文》杂志的主编,张勇将“文化普及”的理念融入办刊实践。2020年,张勇接任主编时,提出“立于学术制高点,服务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他邀请研究语文教学论的大学教授、中学特级教师撰稿,利用高校资源,刊登前沿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例解析。在张勇的带领下,《学语文》连续四年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评为“最受欢迎期刊”。“这份荣誉,靠的是实实在在的阅读量、下载量和转载量。我们不追求花哨的排版,只做对中学老师有用的内容。”张勇说,每期杂志出版后,他都会收到很多老师的来信,有人说“这篇教学设计帮我解决了难题”,有人说“这个课例让我重新认识了经典”。这些反馈,是他坚持办刊的最大动力。
张勇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分国界,这间“心灵小屋”也曾延伸至国土之外。张勇曾多次在韩国东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交流讲学,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到韩国学生积极阅读汉字典籍,对禅学、儒释道文化兴趣浓厚、认同度高,他深受触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更要把它传承好、发扬好。”
从文学到哲学,从研经到育人,张勇以扎实功底、严谨学风赢得学界认可,向大众传递古代文学智慧;更以师者的循循善诱和温柔关怀,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子的心田,他用一生建造的这间“心灵的小屋”,没有门扉,却永远敞开;不需言语,却直抵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