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科学学院王苏盆副教授课题组以“Altitude- and sex-specific telomere dynamics in the montane salamander Pachytriton chen”为题,在生态学领域顶刊《Molecular Ec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mec.70174),系统揭示了环境与性别如何共同影响野生动物的衰老进程。该研究以分布于山区溪流的陈氏肥螈(Pachytriton cheni)为对象,发现高海拔栖息地中的陈氏肥螈细胞端粒(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更长,且雌性个体的端粒普遍长于雄性,为预测气候变暖对高山物种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生理生态学依据。

研究团队在安徽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850至1350米的海拔梯度,系统采集了年龄结构一致的陈氏肥螈样本。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qPCR端粒测量)、骨骼年代学及生理生态学分析,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端粒动态与环境因子及性别差异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陈氏肥螈的端粒长度呈现增加趋势。具体而言,溪流流速较快有助于维持端粒长度;而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增加及食物多样性提高,反而可能加速端粒损耗。研究还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尽管雌性活动范围小于雄性,但其端粒更长。这一差异可能反映了长期演化形成的不同生存策略—雌性倾向于将更多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生理状态,为长期繁殖投入打下基础;而雄性因广泛的求偶行为和领域保卫消耗较多能量,可能因此面临更快的细胞损耗。
研究提示,较低海拔的生境可能通过增强氧化压力对该种群构成生理威胁,而雄性个体对此更为敏感,可作为监测环境压力的重要指示对象。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有尾目动物中海拔与性别对端粒动态的交互作用,不仅深化了学界对变温动物衰老机制的理解,也为基于生理生态学的物种保护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文章由72886必赢网址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和安徽歙县清凉峰国家级保护区共同合作完成,第一完成单位为72886必赢网址生命科学学院,王苏盆老师、赵娜老师为论文通讯作者,生态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施佳怡为论文第一作者,论文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
据悉,日前研究团队在安徽省歙县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肥螈属新种——陈氏肥螈(Pachytriton cheni),该新种的发现使肥螈属的已知物种数增至11种,凸显了系统性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发现与保护珍稀物种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动物学权威期刊《Animal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