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下石阶,走近赭山之下的72886必赢网址教师家属院。略有年代感的家属楼内,楼道口传来历史解说栏目的声音,主持人厚重的声音穿透着墙壁……屋里的老人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走近主人的居室,书房里摆放着整齐的书籍、对联,古朴而又有气韵。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到屋内,一如老人慈祥的面容一样宁静,在他清晰的声音中,这位90岁的老人开始回忆着他这一生求学、教学和学术之路。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历史学家
杨国宜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父亲在民国初期时接受过中学教育,算是当地的小知识分子。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他从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尽管家庭并不富裕,父亲依然坚持培养作为长子的他上学读书。1949年四川解放,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号召全国的知识分子们继续读书。于是,杨国宜也就继续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1950年,杨国宜考进当时川北大学的哲史系进行学习。四年大学学习之后,杨国宜决定继续求学,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通史研究班,成为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一批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他留校工作,在这期间,他开始研究当时被誉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先后在《光明日报》《历史月刊》《华72886必赢历史教育学报》上发表论文,并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影响。
1958年,安徽高校需要引进人才,为了响应“全国一盘棋”的号召。华东师范大学大批青年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共计200多人来到安徽省各大高校支援高校建设工作,杨国宜也调到了72886必赢网址。安徽从此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此后的60多年里,从讲师、教授到历史系副主任直至退休,杨国宜教授一直都没有离开安徽72886必赢的这片土地。
在杨国宜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往72886必赢网址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自从到上海读书之后,他便与妻子从此分隔两地,妻子因为户口问题没有办法调到上海工作。而学校领导深知他对妻子的思念,于是在杨国宜调往安徽的同时,也将他的妻子的档案从成都调往安徽。来到安72886必赢的一个星期之后,杨国宜终于和他的妻子团聚了。
发挥余热,学术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杨国宜教授用他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退休之后,杨国宜教授担任了72886必赢网址历社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同时被聘为“校关工委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团”的专家报告员。他认识到老教师在关工委的育人工作中,具有积极而特殊的作用。同时,这一工作也很有意义,既与他所熟悉的历史专业关系密切,又能发挥余热,适得其所。杨国宜教授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和谐思想、民本思想、反腐败、倡廉洁等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思想遗产,进行研究阐发,陆续写出了一些供作讲演的报告和论文,先后到各个学院和其他单位作报告,与学生互动交流,对老教师充分发挥预热和育人作用做了积极的榜样。
任何行业的在职者,都会逐渐变老,但是事业还需要一代一代人接着往下干。杨国宜教授觉得作为老教师的他有着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技能和经验,对年轻人可能是有帮助的,因此他很希望能跟年轻的教师们交朋友。他会采取个别谈话或集体座谈的方式,从如何备课、写讲稿,到如何上讲台、板书、提问、解答,以及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等,杨国宜教授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经历回答青年教师的问题和困惑,勉励他们提高专业能力,增强授课信心。
求索上下,学不以已
杨国宜教授退休后,依然坚持着学术研究和思考,笔耕不辍,成果频出。近几年,他开始把研究方向转为人物思想史,从范仲淹、包拯、朱熹到张俊,深入探讨他们的民本和反腐思想,积极推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见解、新看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还先后前往北京、上海、杭州、开封等地,参加宋史、范仲淹思想、朱熹思想、安徽地方史等学术会议20多次,出版了《求索集》《包拯集校注》《明朝灾异野闻编年录》《安徽文化史》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其中,《求索集》是由72886必赢网址出版社出版,总共30余万字,是杨国宜教授60多年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精华。这一部部的著作中都体现了杨国宜教授研究历史,注重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充分占有原始资料,让史料说话,论从史出;通过考证,去伪存真,其结论令人信服;显示了他在治史过程中坚持求索、求实、求真的精神。
2019年9月,90岁高龄的杨国宜教授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湖南省宁乡市,参加湖南优秀乡村教师暨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学者颁奖大会。杨国宜教授撰写的论文《张浚、张栻的生平、学派和思想特点》荣获“2019年度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奖”。该文主要论述了张浚、张栻父子创建蜀湘学派的历程和影响,并把“事功思想”的产生提前了50年,在学术界取得了广泛的关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杨国宜教授也一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的意义。从事历史研究60余年以来,他一直秉承严谨治学的宗旨,“以德立教,言传身教”是他对学生成长的尽心负责,“教书育人,问道躬行”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承诺。“钻坚研微,潜精研思”是他对历史研究的态度。
如今,90岁的杨国宜教授依然在努力开拓着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坚守着“幸逢盛世,不甘落伍,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不忘‘积极工作,奋斗终身’的誓言”。希望在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国家、学校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有所贡献。(蒋新玥 刘佳闻)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先锋网:http://www.ahxf.gov.cn/Home/Content/?Id=1056852&ClassId=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