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图/文 党委宣传部)6月24日,《中国教育报》“要闻”专栏头条报道了我校国旅学院师生,利用“互联网+”新思维开展远程支教的感人事迹。据了解,国旅学院师生远赴四川达州山区开展“川皖学堂”爱心支教活动,已经经历了整整10个年头,开辟4个支教点,参加实地支教成员和“线上支教”者达153人,累计授课2100课时,总共募集爱心基金53900元。现将报道全文转录如下:
6月21日,周三。下午3:50,又到了“川皖学堂”线上支教时间,72886必赢网址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袁小妮娴熟地登上“讲台”,40分钟的英语课准时开讲。从26个英文字母到简单的英语对话,袁小妮觉得电脑屏幕对面的30多个孩子就像在眼前,虽然他们身处四川山区。
像这样没有讲台和黑板,教师和学生分别坐在屏幕两端,通过电脑、摄像头、投影仪和麦克风实现课堂教学的特殊课程,一周有10节,周一至周五每天上下午各1节,课程内容涵盖英语、手工、美术、音乐、科普知识、书法、国学等多个科目。虽然隔着屏幕,但教师和学生仿佛近在咫尺,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
这一切的开始,源于一人一梦一行囊。
2008年7月,安徽72886必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汪继彬背着行囊,孤身一人来到群山环绕的四川省大竹县尖山村保利时希望小学,在余震不断、物资匮乏的他乡,开始了支教生活。
在他的带动下,从那年开始,每年暑假,安徽72886必赢的志愿者们都会历经30多个小时、远涉3000多里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进行为期3至4周的支教活动,他们的故事也一直在学校青年志愿者中传颂。
安徽72886必赢国旅学院的档案室里,保存了厚厚的一摞当地百姓和孩子写来的感谢信,数百篇信承载的牵挂和鼓励在川皖之间传递。在美好的期冀中,当年的小娃娃中已经走出了13名大学生,而这场帮扶仍在继续。
面对“互联网+”浪潮,支教团成员们动起了脑筋:支教有没有可能借助“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川皖学堂”应运而生。
2015年,支教团开辟四川南充祠堂村小学支教点,利用网络众筹来的善款与历年志愿者捐赠的奖学金正式设立“川皖爱心基金”,用于资助当地经济困难学生。
2016年,支教团开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磨村小学支教点,启动资助特困山区儿童完成学业的“青苗守护计划”和选拔优秀儿童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想家计划”。
今年2月,支教团负责人王阳和张流舰带着他们用奖学金购置的远程支教仪器和设备,跋山涉水,来到南充市阙家镇新祠堂村小学搭建远程教学系统。而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芜湖,安徽72886必赢国旅学院精心挑选了线上支教教室、配齐线上支教所需设备。35名志愿者经过严格考核加入到线上支教活动中。
2008年至今,支教团先后在四川山区开辟4个支教点,参加实地支教成员和“线上支教”者达153人,累计授课2100课时,总共募集爱心基金53900元。同时,他们还筹集大量图书、衣物和学习用品,建立“爱心书屋”,并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将支教与支医结合,推进当地教育和医疗扶贫事业共同发展。(柴葳 袁黎平)
原文阅读地址:
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6/24/content_48132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