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论述,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对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报告在对文艺创作现状与发展的精准判断基础上,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等,必将深刻指导新时代中国摄影的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摄影发展的根本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报告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摄影发展的根本导向。中国摄影的发展经历了美术摄影、国防摄影、宣教摄影、人文摄影、纯美摄影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流历程,从早期与美术相结合的美术摄影到抗战时期的摄影武器宣传,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逐步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摄影创作导向,尤其是四五摄影后,反映社会变革、人民生活、区域人文的作品大量涌现,彰显了摄影的本质力量与文化诉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器材技术的改进促使了摄影大众化进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全民摄影景象在极速促进摄影繁荣的同时带来摄影界对表象美的普遍追逐,一些摄影人本着对“优雅之美”的机械理解与遵循,拿起相机聚焦浅表层的“美感”,观照社会、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内在大美的作品相对不足。与长期在一线深入思考、精心创作不同,美人美景类的即景式拍摄相对简单又颇具视觉效果,稍加练习即自感“佳作”,加之周围友谊式点赞则自我认同感愈盛。就数量而言,当代摄影界多为拍摄此类情形,诸多摄影人追逐自然季节变化的花开花落而东奔西走,热衷摆布人物动态的举手投足而乐此不彼,自认是摄影创作道路上的精益求精,实则离摄影发展本质要求相去甚远。风花雪月的影像虽不乏美感,然真正经典则为反映人民真情实感之作。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事业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摄影发展的要求。传统影像时代中拍摄优美景象使人陶醉的独有优势已不再,数字时代美景美人图像泛滥,这种长期“炫”图,观者欣赏摄影艺术时形成静观思索的情景已荡然无存,只有不断通过画面视觉刺激才有匆匆一览的兴趣,视觉上的炫丽与思想上的平淡成了当代多数作品的典型特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导向,从内心深处认同并努力践行,才能有效调整摄影创作思维,立足人民语境,从而构建摄影创作现实主题,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促进中国摄影发展。
二、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是新时代中国摄影发展的首要思路
“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报告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摄影发展的首要思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论“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图像在描绘现实、传递情感、宣传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摄影作为图像传达的重要媒介,其本质更是记录,本身具有现实主义的品质。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历次社会变革中,中国摄影家们以强烈的责任使命感、敏锐的观察感受力、真挚的人民情怀、高超的创作思维、精湛的摄影技术,聚焦现实,拍摄了《哨兵》(徐肖冰)、《埋地雷》(石少华)、《人民的力量》(李峰)、《淮海战场一角》(郝世保)、《开国大典》(候波)、《雨越大干劲越足》(陈勃)、《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张峻)、《团结起来到天明》(吴鹏)、《假日是这样度过的》(许志刚)、《汗与水》(黄成江)、《升》(周顺斌)、《狂舞》(吴宗其)、《生命之堤》(刘士斌)等诸多时代特征鲜明的作品进行广泛宣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得到人民大众的情感共鸣,推动社会发展,成为经典。俄国作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曾言“在新的典型的影响下,同时代的人不自觉地养成了新的习惯,接受了新的观点,有了新的姿态。一句话,渐渐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新的人”,足见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新时代的中国摄影家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艺术理想、创作情智与摄影技术,对于具有深刻时代意义、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题材要持续不断的关注,唯有此才能步步从艺术高原攀向高峰,才能在一次次艺术创作积累中形成独特的摄影风格,才能在摄影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通过对党、祖国、人民、英雄的讴歌,引领新时代社会新风尚。
三、提升原创力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摄影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报告指出了新时代中国摄影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摄影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因跟风而导致的模式化、同质化问题,束缚了创新创造力的发挥,限制了中国摄影的发展,也造成了摄影作品的内在供需不平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摄影审美的新需求。这种模式化、同质化反映出摄影创作思维的贫乏,更深层次的反映出摄影人深入生活的不足,没有基层扎根,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情感认同,则缺少创作灵感,缺乏创作激情,缺失创新源泉。黑格尔曾言“人们用自己的工作,熟练技巧和勤勉复制原来已经存在的东西,固然也可以借此得到一些乐趣。但是仿本愈酷肖自然的蓝本,这种乐趣和惊赏也就愈稀薄愈冷淡,甚至于变成腻味和嫌厌”,模式化图像充其量只能算是不断复制的视觉鸡肋。艺术需要提升原创力,注重创新。刘勰曾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要在生活积累与感悟中做到厚积薄发,宏中取精,原创创新。回顾新中国摄影发展,袁毅平先生在生活中提炼,感受到新中国建设发展,创作出《东方红》;袁廉民先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感受到中国建设发展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创作出《蒸蒸日上》,这些精品力作在对现实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兼具浪漫主义的象征意蕴,既彰显了中华传统艺术的意境,又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在生活中所感的真情,又表现在艺术中所创的新意。新时代中国摄影的发展必须重视原创,具备创新这一内在动力,从传统文化中找新意之根,从人民生活中寻新意之源,积极调动艺术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推陈出新。
四、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是新时代中国摄影家的职责与使命
“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报告指出了新时代中国摄影家的职责、使命与摄影创作要求。清代张庚曾言“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意”关乎艺术作品的品位与格调,在于艺术家的责任。中国摄影家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摄影创作应突破自我陶醉、小众欣赏的层面建立大格局,创作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佳作,摄影家要深刻体悟到自己在新时代中记录、展现中国梦实现进程所具备责任担当与使命,致力成为新时期的视觉启蒙者,新形势的视觉宣传者,新征程的视觉动员者,新进展的视觉记录者。
经典作品源自于伟大的时代,在伟大的新时代中,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遍地开花的凡人善举,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都需要摄影家去深入观察、深刻思索、精心提炼与创新表现。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为人民创作,不断创新,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摄影佳作引领社会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中国摄影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昊)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省政府官网:
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7/11/28/6575528877648.html
安徽理论网:
http://ll.anhuinews.com/system/2017/11/28/007759128.shtml
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http://www.ahwl.org.cn/include/web_content.php?id=1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