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发展银发经济”与“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将数字技术的“新引擎”深度融入银发经济的“新蓝海”,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以其广覆盖、高效率、强可及性,能够打破养老资源配置的时空限制,将优质的养老服务和医疗资源通过数字渠道送进城乡社区。以数字技术赋能银发经济,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安徽作为老年人口大省,需立足省情,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将数字“变量”转化为银发经济“增量”,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数字赋能顶层设计。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银发经济各领域,亟需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加以引导和规范。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将数字赋能贯穿于银发经济各领域、各环节。同时,建议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民政、卫健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并由各市成立工作专班,完善省市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二是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围绕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关键要素,出台专项扶持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比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利用存量资源改造养老设施,支持企业进行智慧养老平台建设、适老化改造和产品研发,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智慧养老贷”等专属产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完善标准与监管框架。加快制定智慧养老平台数据接口、智能产品适老化、数字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确保产品服务的互联互通与安全可靠,确保老年群体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人身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护。同时,探索建立适应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为创新留足空间。
加强基础保障,夯实数字应用支撑底座。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享受数字服务的前提。一是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依托“数字安徽”建设优势,构建覆盖省、市、县、乡及村的五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养老资源数据全域互联,打造“一刻钟”智慧养老服务圈,为远程医疗、紧急救助、智能看护等应用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支撑。二是着力弥合“数字鸿沟”。依托社区、老年大学、志愿组织等,广泛开展智能手机使用、防网络诈骗等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深化“皖事通办”等平台适老化改造,开发“长辈模式”,打通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让数字化成果真正惠及老年群体。三是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涉老数据有序共享,建设全省统一的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数据库,为精准服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提高服务品质,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数字技术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上。因此,应立足我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优势,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丰富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深化智慧健康养老应用。依托“中国声谷”等科研机构,利用智能语音、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适老化智能交互系统,推广普及智能手环、体征监测等设备,发展慢性病智能管理、远程诊疗、线上复诊等服务。二是丰富便捷化生活服务。引导电商、出行、社交等平台开发适老化功能,鼓励“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网约护理、线上助餐、智慧出行等“指尖上的便民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智慧养老社区,集成物业、医疗、餐饮、娱乐等一站式服务,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多元需求。三是丰富精神关爱服务。可利用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发“智慧养老+文旅康养”新业态。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适老化的文化娱乐、在线教育产品,搭建老年社交互动平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养身”与“养心”的结合。
培育产业生态,激发银发市场内生动力。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银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一个主体多元、业态丰富、供需匹配的产业体系。一是壮大市场主体。支持省内智能家电、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适老化智能终端、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设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合肥、芜湖等地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数字银发经济产业园或示范区,引导相关企业、技术、人才、资本集聚,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三是促进业态融合。鼓励“数字+银发”与文旅、康养、家政、金融、保险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智慧旅居、智慧金融、康养物联网等新业态。四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省内高校开设相关交叉学科,并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既懂养老护理、旅游管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11/04/node_06.html#c111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