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86必赢网址-www.72886.com|首页(欢迎您)

媒体72886必赢

【安徽日报】刊发我校高峰教授理论文章《以转型的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 时间:2025-09-16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以转型的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以思维转型筑牢绿色低碳发展思想基础。一切重大实践变革皆源于观念和认知的深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率先实现从“资源无价”到“环境有价”、从“追求规模”到“提升质量”、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思维范式转型。一是重塑价值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弘扬“绿色即美德”的社会新风,推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公民的自觉选择和道德荣耀;倡导绿色创造价值的企业伦理,引导企业将环境效益纳入核心价值追求。二是构建责任体系。培育全民生态伦理意识,推动公众由环境问题旁观者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共同体,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三是强化系统治理。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含量”和增长“低碳含金量”,以结构优化推动发展提质,引领经济社会迈向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新阶段;扎实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落地见效,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坚决防止污染反弹,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以协同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任何单一主体、领域或政策的孤立推进都难以奏效,必须坚持协同转型。其一,强化多目标协同增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三位一体”,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三管齐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能源结构、运输体系和生活方式,统筹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度融合、协同增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整体效能。其二,推进多政策协同发力。建立健全系统完备、支撑有力的绿色低碳发展投资、财税、金融、价格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工具联动配合与效应集成,增强各部门政策取向一致性,打好有力有效、相互衔接的绿色政策“组合拳”。其三,深化跨区域协同共建。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战略引领,积极探索更高层级、更广范围的生态环保统筹机制,协同制定区域统一的环保、能耗、碳核算及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范,共建跨区域生态廊道和保护区网络,凝聚合力实现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和发展共赢。

以创新转型打造清洁低碳科技赋能格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首先,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核心赋能作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全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全流程降碳提效,构建绿色科技、绿色产业和绿色制度衔接互促、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其次,激发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及核心设施装备攻关,推动企业真正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优势构筑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通道,加速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培育绿色转型科技人才。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育大量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以产业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化低碳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升级,也有助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方面,深化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全流程节能降碳改造,构建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绿色供应链,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壮大新兴产业。科学布局和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的支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面向绿色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孵化链条,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全链条场景应用创新体系。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16/node_06.html#c1104873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