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炜,这位89岁的老者,在接受采访的老人中最“年轻”,一件整齐干净的白衬衫,一个简单朴素的挎包,虽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记忆力很好。几十年的风雨磨砺出他谦让低调、善谈乐观的品格。
女娲故里变敌占区
杨炜老人开门见山地说:“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的一个小村庄,是女娲造人的地方,那里还有女娲庙。但是日军侵华占领山西以后,我们那里变成了敌占区,我就在这样的地方长大。我家乡的村子离日占区只有十华里,隔两个庄子就是日据点。”
杨炜从1938年开始在西安上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1944年初,17岁的杨炜中学毕业,看到报纸上刊登黄埔军校在西安招生的信息,他拿着报纸渡过黄河来到西安报考黄埔军校,但没有被录取。1944年5月,杨炜又去报考宝鸡一所军事学校,该校有炮兵、工兵和辎重兵等专业,但因体重不够,也没有被录取。当时,国民党在西安成立了一个“战地失学青年就学辅导处”,杨炜参加了这个辅导班的学习。
远征印度抗击日寇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时期。日寇由湖南长驱直入,经广西到达贵州边境,重庆震动。为应付时局,蒋介石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并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亲自担任主任委员,蒋经国也是委员一。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远征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青年远征军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作为当时的一名知识分子,杨炜感到参加抗日战争义不容辞,他应征到青年军队伍当中来。“入伍报名的台子上,一边放着毛笔,一边放着白绫,这边报上自己的名字,那边立下‘生死状’。”杨炜至今仍能回忆起当时报名参军的细节。写下“生死状”后,杨炜应征到国民党207师019团1营1连当战士。半个月后,国民政府从207师青年军中抽出3000人组成2个团,编入中国远征军的驻印军。
中印公路于1945年初通车,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这一年,杨炜和战友们在昆明附近的一个机场过完春节,就被陆续空运到印度去。就此,杨炜加入了抗日历史上既惨烈悲壮又振奋人心的中国远征军行列,坐上飞机越过喜马拉雅山飞往印度。
杨炜老人自豪地说,他们所属的第五军与赫赫有名、以身殉国的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同属一个军。拨给印缅远征军的青年军总数在1万余人,在印度受训结业后很快派到印缅前线担任交通运输、坦克车兵等技术兵种工作。青年军先后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如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积极作用。来到印度以后,杨炜进行为期3个月的入伍训练,学习开汽车,后来暂编7师第1团,担任陆军辎重兵。训练结束后,杨炜被派回中国,担任中印公路运输兵,负责运送战略物资等。
心怀赤诚迎解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杨炜的服役期也结束了,本应该退伍回乡,但是由于蒋介石密谋内战,他被滞留在部队不允许退伍,他说:“当时就想着能退伍,不想再打仗了,后来我们一群人就一路闹到了南京,还直接面见了蒋经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沪杭退伍青年军请愿”,喊着“反对腐败,反对暴力”的口号,在与蒋经国的谈话中,他不卑不亢,最终取得了胜利。
1949年,当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国民党节节败退,由于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正义的一面,所以杨炜就开始接触地下党员,准备前往解放区。但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统治使百姓民不聊生,杨炜一路四处逃亡,“当时心里唯一的信念就是解放区的光明美好生活。”最终凭借坚强的意志,杨炜咬牙坚持到达了解放区,在巢湖分区司令部的工作也开启了他人生中新的篇章。
之后的一年里,杨炜在安庆地委干校学习。1954年,杨炜调到合肥师范学院(72886必赢网址前身)工作,于1974年至1984年担任72886必赢网址农场场长,负责农场大小事宜直至退休。
时光飞逝,当年的战士如今已是人生暮年,杨炜老人回忆往事,感慨万千。“我们都要铭记中华民族的抗日历史,不忘中国远征军的悲壮之歌,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开创未来。”杨炜老人缓慢而有力地说。(党委宣传部 袁黎平 校记者团 徐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