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秉承“质量建院,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立院之本,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持续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学院的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教学方面,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各1项;发表教研论文191篇;荣获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科研方面,学院先后突破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74项,立项科研经费4500多万元,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9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397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118篇,在国际著名期刊J. Am. Chem. Soc.上发表论文1篇,Angew. Chem. Int. Ed发表论文2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212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项。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并列29名,科研影响力位居全球ESI排名前1%,全国48位。化学学科是我校唯一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
五年来,学院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朝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化学院系前列既定目标不断迈进,为学院“十三五”及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队伍,建平台,落实科教兴院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学和学科学位建设的根本保证。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着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此外,先后组织多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课程培训,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目前学院已基本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博士化,30多位教师有了国外学习背景,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为打造纪律严明,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院院坚持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建立了教师教学诚信档案。对教师违纪、课堂教学行为不规范以及在教学各环节上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记录在案并不接受任何事后解释。在各级各类涉及教学考核的晋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活动中,运用诚信档案,坚守教学一票否决制。
科学研究水平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科学位建设。学院不断推进学科学位平台建设,努力提升科研竞争力。以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学位平台建设为依托,全面强化学科和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改善重点学科、学位点和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加大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力度,加大对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学位平台对相关学科方向的整体带动和辐射作用,先后突破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积极谋划、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协同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创建了“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并被批准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此外,学院不断丰富科技交流活动,不断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各类学术专家来校讲学,组织研究生为本科生做专场学术报告会,推动硕士生与本科生的互动和交流,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促改革,优配置,深化内涵发展
学院按照学校《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打破传统的以教研室为基础的教学组织机构体系,按照专业设置设立系,并以系为基础建立了新的教学管理架构,将原来的“八室一中心”调整为“四系一中心”。各系实施系主任负责制,明确系主任作为本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与服务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系(中心)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制定了系主任工作条例,对系主任的工作职责和选用程序进行了明确规范。此外,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来抓,学院建立并实施了课程(群)负责人制度。课程(群)负责人在相关专业负责人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开展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研究工作。
学院以高层次项目的申报立项和有效实施为抓手,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研究课题组之间的交叉融合,着力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努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科)带头人。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学位点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相应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并相互融合、交叉,进一步形成了稀土金属有机化学与材料、生物分析化学和功能纳米材料三个优势学科领域,其中稀土金属有机化学与材料获批成为校级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各领域依据各自研究方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研团队,学院科研方向进一步明确,研究特色逐步形成。
重创新,建机制,强化育人质量
学院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把教学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了化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率先开设了“化学英才班”;承担学校“理综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制定、招生和管理工作;注重国际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初步达成了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合作办学。
学院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探索“观摩—见习—研习—实训—实习”五阶段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和“三师(高校教师、教育硕士、中学化学教师)结合”的教育实习指导制度,引入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学生档案袋评价机制;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为抓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
此外,学院坚持把学院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学生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素质技能竞赛等方面始终保持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学生培养提供了有效保证。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全国第四届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获“教学设计”比赛全国一等奖3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5人;获“说课”比赛全国特等奖1人,一等奖2人。在“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1人获二等奖。在“第五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1人获理科组一等奖。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3人。在2012-2015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我院获得国家级级项目58项,校级项目85项。历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42%左右,就业率均保持在96%左右,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