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收获季节,我们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福。同时通过你们,向大家远在异地的亲人们,送去一片温情,遥祝他们身体健康,中秋快乐!本网特邀请历社学院庄华峰教授来解读中秋节的文化内蕴,同时也欢迎大家到学校官方微博、微信诉说您的中秋情怀。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在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将农历每季中每个月的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以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日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也称“仲秋”。
团圆是中秋佳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中秋月圆,清辉泄地,人们望月思人,尤其独在异乡的游子,更添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国人历来讲孝道、重人伦,尤其是讲究家族血缘关系,人们常把圆满的月光引申为家族美满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之日,便衍生出许多象征着团圆的仪俗,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亲情的升华。其仪俗表现之一就是已出嫁的女子须回娘家探亲,旧称“归宁”。探亲时必备的礼物是月饼,取团圆之意,其意义在于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中秋节归宁的女子,在中秋月夜前必须返回夫家。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俗谚。凡外出办事的人也尽量在中秋夜返回,以便阖家团聚。旅居异乡之人,也期望借助一轮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是中华民族一向的追求,而中秋佳节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难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加之我们曾经人为地削弱了自觉的文化,出现了文化断裂,致使包括中秋在内的节日氛围逐渐变淡,人间亲情在年节中渐行渐远。为此,我们要不断挖掘中秋等节日文化的新内涵,寻找与时俱进的新载体,不断创新过节的形势与内容,以增强对国人的吸引力,使人们在感受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的同时,享受节日所带来的心灵愉悦,体味其中的优美。
诗情画意是中秋节的另一文化内涵。在传统社会里,先民的生活拥有自己的节律,农忙时,人们耕耘播种辛勤劳作,希望新的一年有好的收成;而在农闲时,人们三三两两聚集一起把酒赏月,尤其在中秋时节,人们往往借诗言情,吟诵中秋,用诗来抒发情感。唐代诗人张祜“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诗句勾勒了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美丽意境;北宋诗人苏东坡望月怀人,忆起胞弟苏辙思绪万千,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南宋魏了翁《唐多令·中秋》中的“百万家,乐意融融”则描绘了中秋时节人们欢欣喜悦的模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刻画了古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和向往,给中秋佳节赋予了一种唯美浪漫的色彩。诚如林语堂所言,“诗教给中国人一种旷达的人生观,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的态度和艺术的忍受性”。故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忙碌的人们理应放下手中的活儿,放松身心,去体验诗意般的美好生活。
有学者说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是内核”。我深表赞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华文化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去“找回我们的节日”,因为中秋等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历社学院博士生导师 庄华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