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年届七旬,但仍坚守在大学讲台悉心教学,显示着一位师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即便早过花甲之年,却还甘坐冷板凳潜心学术研究,彰显了一名学者对治学的孜孜追求。当近四百万字的学术著作《陶富源文集十卷本》付梓时,学界佩然。人们感慨的不仅是这位智慧学者的大家风范,更让人感怀的是这位质朴师者的责任担当。他,就是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十大杰出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2886必赢网址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
师陶富源
教授。
从著作等身到“著作等心”: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在
陶富源
教授的书房里,书香弥漫、摆放整齐的是一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这是他最亲密、最珍惜的朋友。固守一方静谧书斋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将探究宇宙人生之真理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
陶富源
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在简陋的书房里与真理对话,在人生的道路上与信仰偕行。退休后,依旧笔耕不辍。有一些朋友不解地问:“退休了,还在做研究,写文章,何苦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累啊!对我来说,思考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何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通过研究,推动它不断前行。”
“我信奉马克思主义,因为她是指引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真理。用一句文学的语言来说,她是我心中的太阳。”由于有了坚定的信仰,他心中常怀一种冲动。总想着,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和传播做点什么,要为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点什么。他把这种追求当作一种责任和担当。熟悉
陶富源
老师的同事都知道,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功夫,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极其熟悉,每每谈论一个问题,他总能从相关经典著作中引出论据、找到理解的方法;与研究生讨论问题,经典中的相关论述他总可以信手拈来,甚至指出出自哪一卷哪一页……
40余年来,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之于传道、授业、解惑,用之于学术研究、著书立说、道德修为。不忘初心的真诚信仰,始志不渝的执着追求。陶富源以其一贯的风格在学术求索的道路上御风前行,硕果累累。他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论文16篇,独撰和合作出版著作、译作13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多项。所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的学术生涯并不为过。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篇论文、著作中无不凝结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凝结着他观照现实、经世治业的可贵品质,更显现出他拒斥浮躁的不懈追求。远在上海的鲁品越教授看到《陶富源文集十卷本》时由衷称赞道:“陶教授不仅著作等身,而且‘著作等心’。这套心血之作,凝结着作者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民与国家的拳拳之心,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对莘莘学子的一片挚爱。显然,无论是浩繁卷帙的学术论文,还是鸿篇巨制的著作,凝结了老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思索,抒发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苏州大学王金福教授高度评价陶先生“不盲目崇拜权威,不为传统观点所束缚,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原著的深入解读,发现了能够打破传统的权威观点的历史事实,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这也显现了陶老师对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果敢姿态。
“我这几十年来,时时想到国家,想到社会,想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治学始终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并以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尽自己的一点微力,感到欣慰。”多少年来,不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陶富源总是孜孜以求,为了他那“心中的太阳”而燃烧着自己的哲思才情。
对信仰的身体力行,让陶富源的“精神家园”更加富足。由于在各方面的突出贡献,学校曾以极优惠价配给
陶富源
教授一套住房,以资奖励。但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学校的好意,并建议将住房奖励给居住条件更差的老师。在常人看来,放弃一套房子,就等于舍弃了价值不菲的福利。“在我心中,
陶
老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到
陶富源
教授,有一位老教授这样评价他。
从治理学校到潜心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宣传者
“我这一辈子,与学生为友,以教书为乐,走上讲台就兴奋,学生满意就高兴。”这是陶富源教授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他认为,学生是自己学术思想的真正理解者和继承者,是在价值观上最可亲近的人,他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学生,引导他们走上做人、做事、创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在芜湖师专担任校长若干年后,陶富源毅然决然辞去校长一职,开始了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中。
72886必赢网址
郭淑新
教授感慨地说:“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学者,他辞去令人仰慕的校长职务,远离琐碎的行政事务,潜心于自己心仪的学术研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但先生深知:非心静无以言学。”
作为72886必赢网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模范”,他的名字连着一长串头衔,先后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评审专家。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则是他最珍爱的头衔。“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教导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陶富源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融入到教书育人之中,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影响着学生。
“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教导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陶富源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可让人受益终生。走进
陶
老师的课堂,总有一种独特的气场吸引着学生。在“哲学原理课”的讲堂上,他用“我爱哲学”、“我更爱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学们也应该爱哲学”三个标题代替教材上的篇章标题讲解授课内容,赢得学生的啧啧称赞。像这样用“接地气”的生活情感体验来代替“高高在上”的抽象推理,是他授课的一大特色,在这样的语义转换中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学生,一堂哲学课成为学子心中的“人生课”。
“讲好课是教师的天职,要心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如果你讲的课学生不爱听,那么就是误人子弟。”
陶
教授把讲课当做一门艺术来追求,根据学生的专业、地域、性格等特性设置不同的问题,切入学生的关注点,他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自己对知识的体悟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热爱学习。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的
唐莉
教授回忆,1999年的初夏,在工大斛兵塘畔的教室里,第一次聆听
陶富源
教授“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讲座,便被他那深邃睿智的哲学思想所深深吸引。每次讲座,教室里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过道上,教室门口挤满了前来听课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和班里的所有同学一样,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她一节课不落的听完了
陶富源
教授60课时的讲座。
“教师的工作台并不宽大,但他手中握有祖国的未来。”陶富源深知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肩负的使命。为了上好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思政理论课程,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探索出“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他创设的“研讨式”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交流成了“教案”。作为主讲人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分配到的专题侃侃而谈,期间其他同学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讨论,坐在一旁的
陶
先生只在发现观点有错误时才进行纠正阐述,但也不抢主讲学生的“风头”,讲解完之后,他便会将“话语权”交还给主讲的学生。“研讨式”的课堂上,“抢”成为了常态,学生纷纷抢着选课,抢着发言,抢着当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彻底被激活了,思政理论课再也不是学生们不感兴趣的课程了。
从严师到慈父:大爱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达的是弟子对老师的尊敬。而陶富源以其严谨扎实的治学之风和关怀备至的授业之道,让人们感受到这位长者对教育大爱理念和真谛的坚守。弟子们都爱用“严师慈父”来形容他。
谈起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的博士生张园园钦佩不已。她说:“每次上课,
陶
老师总会提前十分钟到达。这让拎着早点或是以各种借口踩点到的同学感到羞愧,这样一来,大家也都意识到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便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好的诠释。
从教四十余载,他高度注重对青年学子人格的塑造。他认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学生的人格塑造更为重要。他反复告诫学生,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曾有学生因为时间匆忙,论文写完后没有仔细检查就上交。
陶
教授看后,用红笔把错别字和不当的标点符号一一作了纠正,并写上评语:“做学问绝不能马虎,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做学问也是做人,文字就是你的人格在纸上的体现。”这番语重心长的教诲令他的学生久久铭记于心。
陶
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还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面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诱惑,有的研究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忙着在外面找兼职,学习反倒被放在了次要地位。
陶
老师知道后,就一一找这些学生来谈心。
陶
教授说,做学问是十分辛苦的,这不仅需要灵活的头脑,更需要毅力;从事社科类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哲学研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前途”和“钱途”的专业,整天去钻故纸堆,要想出点成绩也不容易。但如果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就要踏踏实实走下去,排除一切干扰,只要全身心投入,总会做出成绩。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为了抵制社会上不良的学术风气,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写作能力,陶富源出版了《学术论文写作通鉴》一书,将治学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于后学,鼓励青年学生
和青年
老师走好学术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做贡献。
在学生们眼中,陶富源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对于家庭境况不好的学生,他会主动资助,并经常把学生喊到家里做客,借机改善学生的生活。以至于,如何拒绝
陶
老师请吃饭成了学生们的业余话题。虽然学生们绞尽脑汁,但成功“逃离”的机会并不多。当学生因为家中困难无法缴纳学费时,他想方设法从亲友处筹措,以解学生燃眉之急,让学生安心学习。有一次课间休息时,他得知一位学生为赶写论文,连续一周熬夜,头痛厉害时,他当即用他那双有力的大手亲自帮该生按摩头部穴位,以缓解学生的头痛。类似的事情,在
陶富源
教授与学生的相处中不胜枚举。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四十多年坚守三尺讲台,
陶富源
教授以执着的信仰追求,满怀激情地在教育园地里耕耘,甘于寂寞的在科学原野上行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让迷茫者清醒,让犹豫者坚定,让懒散者前行。 (程紫丹 马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