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党委宣传部 袁黎平/文 邾强/图)
12
月
7
日
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要求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校第一时间组织广大教师观看讲话视频,并于
12
月
9
日
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全校20位专家教授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李琳琦主持。
与会专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提出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深入学习领会,自觉用讲话精神指导工作,为建设地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坚定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阮成武教授认为,习近平讲话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依据。大学之道说到底是大学的根本宗旨与发展规律。大学有无亘古不变之道,有无普遍之道、普世之道,大学之道与国家发展之道、社会发展之道、人的发展之道是什么关系。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讲话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关键是办学方向和服务方向。总书记讲话指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四为”方向与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与《教育法》所确立的教育方针是根本一致的。
习近平讲话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涵。高等教育既有基本的普遍规律,但也有不同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规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就是要处理好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核心在于正确处理立德树人与一流人才、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共性与特性、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处理这两者关系的核心,是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为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讲话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保障。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现代大学制度之间关系。现代大学制度强调依法办学、学术自由,探索科学和真理。作为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现代大学制度之间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党的领导与学术自由的关系。总书记对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坚持”的要求,为高等教育办学和教书育人活动提供了价值坐标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路径。高校人才培养要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我作为高校教师,坚决拥护这次工作会议精神。
姚宏志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用什么教育引导学生”问题时,明确提出“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处理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个人与国家、理想与实际等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对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育目标,也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提出的任务要求。
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以德为先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我校广大教师表示,要按照总书记这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首要前提是教师本身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化人。
苏勤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要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精神,将中国梦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共同时代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标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戴兆国教授认为,总书记的讲话突出了高校以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这对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做人要以德为先,做事要以德为准,做学问要以德载道。只有广大教师以德性要求自己,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德性的人才。
刘道胜教授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中国,“明德修身”“仁德济世”“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核心价值深深根植于文化传统之中。当下,要求教育实践“立德树人”,既是继往开来的需要,也是符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办学之道。作为高校教师,自觉践行教书与育人并重,传道与授业统一,是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桑青松教授认为,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广大教师应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秉承“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开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类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实效性,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成人成才成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筑牢阵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汪盛玉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专门从思想性、政治性、针对性的角度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遵循与核心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亦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首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育人”这项中心工作,需要不断探索规律而积极有为。首先,增强服务意识,力求主要精力为学生服务,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积极为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实现创设条件;其次,加强研究工作,不断探寻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智力支持而守正创新;最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讲好每次课犹如站好每道岗,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切实关切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以自己真正“明道”、“信道”来引领学生做到“明道”、“信道”,真心奉献于“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
徐彬教授认为,习近平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理论高度,不仅符合当下中国国情,还体现了前瞻性与世界眼光;中国高校要立足中国大地,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校情,积极主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出一批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时代青年。习近平讲话增强了高校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清晰了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与责任,也指明了高校教师以德树人的路径。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都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高校课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讲话明确了高校思想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各学科专业都有育人功能,课堂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这就促使高校教师去思考自己课堂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去践行自己的育人使命。做到时时有思想政治育人的情怀,处处有思想政治育人的举措。高校教师要牢记特殊使命,不断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四有老师”,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又培养“兼济天下”的未来教师、民族复兴的“筑梦人”。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教师都要以“良史之忧而忧天下”的意识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发挥学科育人的独特优势。
张正光教授认为,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鼓励和鞭策。我们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教材,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特点,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形式,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陆林教授认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使命和任务所决定的,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凸显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充分说明高校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更好地发展。
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变化,学校广大教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点明了新形势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往往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杨柏岭教授认为,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网络载体和人际关系载体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由问理的道理转化为问心的道德,使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那我们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民教育。就目前而言,有几点十分重要:一是通俗化与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二是制度化、法律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中,融入各项重大活动、重要仪式、节日庆典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纪念活动的基本遵循,三是精神化、人文化。如此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实用化、知识化等工具性倾向。人文主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无用之用”的价值观。“人文修养”不仅是诸多能力孕育的土壤,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周端明教授认为,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经济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关键环节的高校,责无旁贷要承担起知识创新的重任,以知识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知识创新来自自然科学和工科等。但是,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样是一国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时候,它的作用甚至超过自然科学和工科的知识创新。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相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理论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彭凤莲教授认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的天职,思想政治过硬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承担着引领学生思想进步,有培养政治意识,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特点,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向深度关注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制度、中国方案聚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历史视野和天下情怀。
李琳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与目标、挑战和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任务落实。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关系到大学生政治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作一项系统工程,牢牢把握“夯实教师师德之基,筑牢师生思想之魂”这个核心。72886必赢网址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大地,通过培养一流人才进而建设一流大学。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把大学生人格的养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