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初夏,阳光透过绿叶徐徐洒落门前,“清风挺松柏,逸气上烟霞。”一副对联苍劲有力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微凉。屋内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的书柜错落有致地摆满藏书,壁上的字画出处考究,意境深远,博古架上的石头陈列形态各异,光滑如玉,在朱典淼老先生的家里,到处充满着浓浓的翰墨香味。
朱老先生有“四好”:书籍、石头、字画、集邮,对收藏更是一往情深。2016年底,朱典淼老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七十二件名人字画与砚台无偿捐给了安徽72886必赢教育基金会,并转赠校博物馆收藏。在别人眼中的这一无私壮举在朱典淼看来不过是寻常小事,“我的捐赠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是我应该做的,这只不过是我对于养育我的社会做的一点小小的回报。”
源起石头,一往情深
朱典淼出生于黄山休宁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中重要的一地。徽州清荣峻茂,水秀山灵,承载着许多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如此优秀,徽州人亦如此。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朱典淼自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书柜中收藏着全套的二十四史,空闲的午后,他就喜欢看书。“文史不分家,我也常读史书,让我逐渐对收藏有了兴趣。”因为了解,所以热爱。
“小时候,母亲总去河边洗衣服,我就经常跟着她,在河边我就找各种各样的石头玩,被流水冲刷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关公的大刀,有的像李逵的一对大斧头。让我非常痴迷。”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在幼年的朱典淼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朱典淼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石头无言最可人。它坚硬剔透,多姿多彩,在我看来,我们做人就应该像石头一样坚强不屈,纯净剔透。”
而“砚台也是石头”,谈起砚台老先生如数家珍。在这次捐赠的藏品中就有老先生最喜爱的一方砚台——“鱼脑冻”端砚。30多年前,朱典淼经常在芜湖的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赏玩淘宝,一天傍晚忽然就在一家并不起眼的店铺巧遇这方砚板,“当时我就眼前一亮,待我拿到手中细细观看,就发现它是四大名砚中的产自广东肇庆的端砚。端砚本身就十分难得,而这块鱼脑冻它触感滑润,石质细腻,是端砚中的上品。”说起这方砚台,朱典淼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这方砚台的真情。
朱典淼对于字画、砚台的热爱与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字、语言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朱典淼老人。他先后在报刊发表作品一百余篇,出版《石头情思》、《人学四论》等专著。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时刻重视民族文化精神,拥有文化自觉,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在人民的血液中。
逆境求学,心怀感恩
朱典淼年幼时家庭殷实,后来因为父亲的早逝,家道逐渐中落,母亲是传统的小脚女人,含辛茹苦的抚养他长大。孤儿寡母生活已是不易,求学更是艰苦。但他并不放弃,经过自学努力他从3000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去县城读书,在徽州师范初中学习的知识使朱典淼眼界大开,接触到了世界的另外一面。然而就在毕业时期,朱典淼却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家庭的贫困以及不忍母亲劳碌的孝心动摇了朱典淼继续求学的决心,他希望能尽早就业当一名小学老师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可是这样的想法遭到了老师和母亲的反对。“学校和老师一直劝说我继续学业,并给我提供了很多资助,我的母亲也给我很多鼓励。”中师毕业后,朱典淼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成为芜湖师专首届招收的学生。毕业后,朱典淼留校任教并到合肥师范学院跟随名师进修两年。
其后,朱典淼历任芜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市教委主任、芜湖师专党委书记等职,始终奋斗在宣传和教育的第一线,服从党和组织的安排。数十载任劳任怨,除了在其位尽其职的本分,同样也怀有恩以重报之情。
“党和国家给我安排的工作我从未抗拒过,只要是人民需要我的事情,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因为我的一切都来自于国家。”说到这里朱典淼一度哽咽。在他心里时刻谨记着这份恩情,在校求学,他刻苦努力,从未懈怠;身居职场,他遵守纪律,两袖清风;如今退休养老,他无偿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72886必赢网址。他说:“我的一切来自于祖国,自当回馈给祖国。”平平淡淡的话语,朱典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它注入了真正的力量!
积淀文化,传承家风
朱典淼这一生所收集的藏品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这其中有的是朱老先生的好友所赠,而大部分的藏品都是他省吃俭用,用积攒的工资和稿费买回来的。“有时候遇见喜欢的藏品,如果承担不起这个价格就当然要放弃。我也因为囊中羞涩错过自己喜欢的藏品,但我始终觉得收藏要靠自己,做人也是一样。”老先生家庭美满和谐,两个女儿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一切都离不开朱老先生的言传身教。“我一直告诉我的儿女,不要怕挫折,而要像石中竹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朱老先生这种乐观顽强的精神来源于母亲对他的影响。“我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承担了家里的一切。为支持我上学,她就在别人家当保姆。”家风世代相传,家训永不相忘。朱典淼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在几十年日复一日的读书创作中,朱典淼对于优秀的人物家史颇有研究,而其中对朱先生影响最深的是傅雷。“傅雷一直是我敬仰的对象,是我的榜样。”朱典淼读过很多傅雷的作品,并写下了《南浦傅氏家族》一书。傅雷的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影响到了朱先生的做人做事。同时,傅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启发了朱典淼,使他像良师益友般的与家人相处,给予她们生活学习上的意见和建议。受朱先生的影响,家里人都很喜欢读书。“每次外孙女来看我,我们都会一起坐着读会儿书。有时候我给她讲故事,刚讲到一半,她就马上能接上后一半。”
“我常说生而为人,就要做有学识、有教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不枉费母亲的十月怀胎。”在朱典淼看来家风是影响人最大的一个方面,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又悠久深远。
石头经过流水的打磨变得圆润,但它沉在河底,岿然不动。人也是一样,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有所建树,就必须深深扎根。在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依然顽强地屹立不倒。朱典淼的坎坷经历锻造了他自强坚韧的品格,潜心读书钻研让他有了丰富的积淀。而他把这一切归功于“徽州人的精神”——秉承初心,砥砺前行。
(校记者团 陆心悦 柏跃桦 任曼玉/文 陆心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