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充分展现我校管理岗教师的精神风貌,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决定结合学校“管理服务育人标兵”评选,推出2025年优秀教师典型代表风采管理育人篇。管理岗位是学校运转的 “中枢纽带”,他们深耕岗位、履职尽责,从政策落地的统筹协调,到服务师生的流程优化、资源调配的高效精准,他们以 “科学规范、精益求精,务实担当、温情服务” 的工作准则将 “管理即服务” 的理念切实融入日常工作之中。现推出2025年优秀教师典型代表风采:管理育人篇。
学校办公室 孙静

孙静,学校办公室督办室副主任。牢记宗旨意识,倾情服务师生,在十余年的信访工作中,始终践行“如我在访、如看家信”的情怀,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累计办理信访件1500余件,现场接访600余人次。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牵头起草学校信访工作实施办法、临时性信访接待处理工作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完成信访办理和师生诉求受理流程再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始终做好协调联络和服务保障工作,1篇调研报告被省教育厅推荐至教育部、1篇典型案例获评全省“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典型案例,学校获评全省第八批选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仅3家),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始终以严谨务实的作风立足岗位、敬业奉献,连续八年规范管理学校6类印章、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年均使用5万余次),先后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核“优秀”,主持的项目获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中国第三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
组织部 宋凤楼

宋凤楼,组织部(党校、机关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勤学善思,在夯实履职能力素质上下硬功,抽调参与省级层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及总结评估起草工作,牵头修订学校党校、分党校工作条例,撰写全校综合性会议重要文稿、重点工作总结等材料30余份。立足本职岗位,坚持“全校一盘棋”,制定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贯彻落实举措,印发党校年度工作计划,夯实“校、院、党支部”三级培训体系,制定党员基本培训、新生入党启蒙“七个一”方案,建成校级师资库、课程库,形成校园微党课大赛活动品牌。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轮训、处科级干部等干部培训班次50余个,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教育培训39期,培训学员4.3万人次;服务300余名干部、教师参加省级以上调学调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创新党校学员编号方式,实现规范化管理,年均审核培训归档材料万余份,服务师生高效补办党籍材料百余份。坚持服务在一线、成长在一线,先后抽调参加学校各类专班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学校师生的认可。
宣传部 张春光

张春光,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积极践行“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冒着自己不会游泳可能落水被淹的风险,挺身而出成功救起校内溺水学生,为学生生命保驾护航。扎实开展师生理论武装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推动构建“1+5+N”党的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举办各类专题读书班36场次;组建师生宣讲团,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活动1300余场次。组织开展教育部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一等奖等10余项。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参与制定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重点任务清单》等思政工作重要文件十余项,马院顺利获批教育部首批试点院系;积极做好思政精品项目培育工作,立项省“三全育人”高校思政工作项目53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4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研究文库项目1项。全面参与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换届及建设工作,参与完成全省120余所高校辅导员专项调研工作。先后三次被选派参加校内巡察工作,获优秀巡察干部称号。
人事处 杨礼玉

杨礼玉,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工作科科长。工作中,注重以制度创新破解育人难题,准确把握国家及地方人才政策导向与学校发展需求,牵头完成12项核心制度文件的起草与修订,明确了人才工作的“育人导向”。紧扣学校发展战略,把“引好才、引对才”作为“服务育人”的关键抓手,近3年来,牵头拓展引才渠道,参加校园招聘、城市推介等活动40余场,累计收集简历1500余份。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博士考核1064人,成功引进384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从52.8%提升至73%,新进博士中22人获省级人才项目资助、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人才梯队结构持续优化。学校2021年以来全职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实现人才层次的历史性突破,为学校育人工作汇聚了核心师资力量。将服务贯穿人才发展全周期,2021年以来,协助人才申领芜湖市各类补贴5400余万元,办理人才绿卡377张,为学校节约经费150余万元;针对人才“后顾之忧”,妥善协调配偶安置15人次、子女入学34人次。创新构建“以才引才”机制,形成具有安徽72886必赢特色的人才引进模式,相关做法被新华网、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教务处 陈琪

陈琪,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学资源建设中心科长。扎根教务一线,创新建立“需求—响应—复盘”服务闭环,形成标准化流程与管理台账,获评学校“优秀教学管理”先进个人。针对教学数据管理短板,自学数据管理知识,将数据技术应用于排课、选课等,推进数据治理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服务效率。为5万余名学生规范发放毕业证与学位证,推动“延长学习年限→结业”政策落地;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证书生成、学籍异动、毕业(学位)审核等智能办理,搭建高效沟通桥梁。创设“一对一+线上线下融合”备赛辅导模式,为教师定制“诊断—设计—磨课—复盘”路径,助力学校实现国赛一等奖突破,推动安徽赛区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斩获6个国赛一等奖、位列全国第四。参与省高校课程思政联盟建设,组织培训研讨与成果收集,做好教育部试点试讲组织;推进马工程教材使用“双100%”,获教育部免检;牵头召开智能化及AI赋能培训会,近万名教师参与探讨融合路径。荣获安徽省及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优秀工作者,获评校级档案管理先进个人、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
招生就业处 崔玉凤

崔玉凤,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恪尽职守,钻研招生政策与考试业务,不断完善考务管理流程,周密制定组考方案,每年落实省统考评卷任务10余项,编制各类考试、评卷方案近10万字,确保各个环节零差错、零疏漏。锐意创新,不断创新招生宣传思路与方式,精心策划制作个性化招生宣传材料,根据区域特点开展线上线下针对性宣传活动,年均编创主题微信上百余条、参与线上线下招生咨询10余场、招生季有效热线接听2万余条,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与生源吸引力。服务奉献,践行服务宗旨育新人,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解答考生各类咨询,每年直接服务考生2万余人、招生咨询答疑1万余人次,暑期坚守40多个酷暑天,完成70多个批次、近1万名新生的录取工作。获评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年度考核优秀。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汪海燕

汪海燕,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秘书。敢于攻坚克难,面对学校出租房产历史遗留难题,通过实地走访近百家商户,梳理历史合同,制定整改措施,出台实施方案,积极争取省厅主管部门谅解,逐步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房产出租工作流程,实现房产出租收益大幅增长。带领科室员工,七年如一日,坚持对会场进行日常巡查巡检和设施设备维护维保,全力保障7000余次大型活动的平稳运转。勇于开拓创新,永葆工作热情,面对全校会议场所调配率不高现象,积极探索学校会场共享共用机制,草拟会议报告场所管理使用办法,研发升级学校报告厅预约管理系统和礼堂预约小程序。目前,正在研发共享使用管理系统,全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校会场共享共用。
教育工会 金秀兰

金秀兰,教育工会福利部科长。认真钻研福利政策,对国家和安徽省各项福利规定了然于心,主动调研省内外各高校工会情况,所承担的《72886必赢网址非在编人员现状调研》项目为工会领导解决非在编校聘合同制人员入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精心做好各项福利保障工作,认真开展优秀教职工的暑期疗休养活动;扎实做好节日慰问电子券的招标采购工作,折扣率高达15%和16%,位居全省高校首位;认真做好福利慰问品的发放、节假日的各类群体的送温暖慰问。做好职工互助保障工作,校工会为全体会员实施了4项职工互助保障保险活动,近4年各项保险总计参保27314人次,参保金额总计1284780元。认真办理各类保险理赔案件,4年共计办理职工互助理赔案例648人次,理赔金额达1300920.46元,超额获得了省总工会职工互助基金的对我校生病住院教职工的帮扶。积极承担智慧工会建设、会员组织结转、工会驿站建设与管理等相关工作,荣获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继续教育学院 杨国丽

杨国丽,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聚焦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五年主导实施教育部、省级、地校合作项目164项,培训基础教育师资4万余人次,有力服务了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培训项目经费达6000万。创新“成果导向式研修”模式,聚焦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打造美术、心理健康、校园长、小学语数等国培品牌项目,2024年国培项目验收中,5个项目4项获评优秀。组织专家实现省级和国家级国培案例“零突破”,8篇工作案例入选省级典型工作案例,2篇入选教育部典型工作案例;拓展资质版图,成功申报省级师干训基地、中高职“双师型”培训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进入终审。在攻坚克难与重大任务中体现担当,主导13次高强度竞标和申报,中标省级以上项目42项,2025年单年组织完成标书达17100页;在2020年、2022年省级激烈竞标中,获得全省五分之一项目;统筹11次基地申报、项目视导与验收。
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刘鲲

刘鲲,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我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简称“国培”)工作,每年培训约40个项目,培训人次约1500人。 同时从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配套项目(简称“省培”)工作,每年培训约30个项目,培训人次约1200人。2022年度和2024年度作为教育部视导组专家视导吉林、四川、甘肃、天津和广东的国培工作。积极投身科研实践,2013年参与安徽省横向项目1项,2016年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7年获实用新型专利两项,2024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 董雪琴

董雪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秘书(专业课)。工作以来,始终秉承“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保障学院教学的有序运行。认真核对教学计划,落实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答辩、归档以及论文抽检等工作;完成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组织工作与考试监考安排工作;组织安排本科教学督导、日常听课巡课及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完成学院年度职称评审及聘期考核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完成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申报和结项工作。协助学院专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继2019年省师范专业评估和2021年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圆满完成后,2024年学院迎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及中期检查,完成了近3年期末考核试卷、课程作业检查、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以及2022版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长三角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多项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经济管理学院 彭树燕

彭树燕,经济管理学院科研秘书,兼任学院纪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及研究生辅导员。长期扎根管理服务一线,以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标准服务师生,多次年度考核优秀,2次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熟练掌握党务、学生管理、科研管理等业务,工作高效精准,3次参加学校党委巡察工作,获“优秀巡察干部”称号;任兼职档案员期间,学院获评档案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个人2次获评“档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始终将育人理念融入管理服务全过程,任辅导员期间,所带班级获评校级“十佳班集体”,个人多次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和“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教育科学学院 卞纲要

卞纲要,教育科学学院行政秘书、人事秘书。工作勤勉、务实踏实,及时跟进学习学校相关政策文件,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技能,充分发挥行政办公室协调与服务功能。 服务学院工作需要,主动参与学院专业、学科、学位点建设、大型学术会议组织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时刻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熟练掌握学院在职教师信息和退休教师的身体情况、家庭状况等,只要师生有需要,总是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忙解决相关问题。 连续多年获学校年度考核和党员评议优秀等次,2024年获学校记功、2025年受学校嘉奖各一次,2019年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工会干部”称号。
生命科学学院 曹正宇

曹正宇,生命科学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任中心主任以来,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13项,规范了管理;完成清源楼中心实验室的基础建设。积极化解学院资产历史遗留问题,实现账实相符,近5年累计处置资产11批共4176件;盘活闲置设备,落实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与收费制度,机时考核全达标;优化易耗品及化学品采、储、领流程,以“全流程信息化”实现节约、高效。创新构建学院“团队安全员”体系,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开展安全教育,累计参培3600余人次,开设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率100%;多次任校实验室安全督导专家,2023年代表学校获安徽省高校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赛团队一等奖、个人一等奖。承担的《遗传学实验》课程获评校精品课程。指导学生获安徽省师范生技能比赛二等奖、长三角师范生技能比赛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各1项,3人获校优秀实习生。2022-2024年连续三年学校年度考核优秀,2025年获记功表彰。
国际教育学院 韩笑

韩笑,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服务学校外事工作十余年,获校年度优秀共产党员1次、校年度考核优秀3次、校年度考核师德优秀1次。优化出国手续流程,2017年自主设计开发“因公出国(境)申报管理系统”,为安徽省高校首创,获省外办肯定和推广;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2012年以来累计服务因公出访师生超1500人次。提供外教“一站式”安家服务,涵盖招聘、入职、证件办理、生活安置等全环节支持;组织外教参与各类文化融合活动;提供就医陪同、翻译与心理支持等人性化服务,累计服务外教148人次。参与筹办12个中外联合培养项目、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余场国际会议等;助力学校获批安徽省首批国际交流合作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等;参与起草外事管理制度与手册15项,2025年获中教国际交流中心颁发的“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工作者”称号。申报并获批学校首个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协助获批3个省级对台项目;组织赴台夏令营5次、赴澳夏令营1次,选派赴台交换生12批次、赴澳交换生2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