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棵树的种子,风吹到哪里,你就在哪里扎根。”谈及人生选择,刘大先如是说道。二十九年后的今天,这位曾在72886必赢图书馆苦读终日、勤俭自强的贫寒少年,已成长为手握鲁迅文学奖的知名批评家,在学术研究上也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他的足迹从芜湖江堤跨越至北川羌寨,从《民族文学研究》的书案拓向边疆的沃土,在多重身份间,他始终践行着72886必赢赋予的信念:“在书斋中思考世界,在奔跑中丈量生活”。
72886必赢育种:江南水土筑根基
1996年,刘大先拖着藤箱踏进赭山脚下的72886必赢网址,自此开启了他眺望世界的起点。青弋江的波光、赭山校区的建筑、广济寺的晨钟,共同浇筑了他最初的学术筋骨。尽管他后来又相继在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但是“72886必赢塑造了我情感与观念的底色”,他回忆道。初见长江的壮阔时,“逝者如斯夫”的时空感与青春的雄心在此碰撞,时间是短暂的,个体是有限的,他不禁发问自己的人生会留下怎样的印记。

72886必赢的雅正之风激发着学生间相互比照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七载寒暑,他破晓唤醒宿管大叔开门晨读,午间扎进泛黄书堆,暮色中于操场奔跑锻炼体魄。三点一线的日子每天重复,但是知识的收获在日日增长。守正创新的教风也滋润着刘大先的求学之路:温柔敦厚的余恕诚先生以“山中发红萼”的芙蓉花意象,让文学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文学大家潘啸龙先生雄辩滔滔,深耕于古典文学,深刻影响他的学术成长;硕士导师陈文忠先生板正严谨、言传身教,备课笔记工整如印刷体,课堂逻辑环环相扣,这种思维训练让他学会“穿透复杂现象把握本质”……谈到师生关系,刘大先动容地说他们之间亦师亦友,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老师都为他树立了榜样。
在72886必赢生活的点点温情碎片,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刘大先的品格。回忆起七载求学时光,图书管理员奶奶在中秋节为没有吃午饭的他送上一块月饼;陈文忠先生主动资助身无分文的他赴京求职……“72886必赢的温情教会我,真正的学问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对人的关怀。”从72886必赢青砖墙下走出的刘大先,始终母校的那份温情与关怀,化作笔尖的温度。
深耕学术:行走于山川大地
刘大先的学术道路如一棵“随风扎根的种子”,在多元文化土壤中蓬勃生长。起初,他对于文艺理论与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因缘际会之下,他接触到了民族文学研究,并很快被这个广阔而未被充分开垦的领域所吸引。“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文’是包含藏、蒙、维等130余种语言的多元谱系,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信仰不同,这也必然带来文化与美学观念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激发刘大先始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推进工作”,使他已学的知识有了更大的发展场域。

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工作方式是田野调查,并非纸上谈兵。为此,他坚持行走在调查现场,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区,从新疆边境到西藏高原,无论是生猪皮、蚕蛹还是竹虫,他都吃过。于田野调查中入乡随俗,刘大先亲身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习俗,这些直接的经验性冲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潜能,使他变得更加包容,也真正体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统一体,文化多样性恰是生命力所在”,他主张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现代中国”的框架中。他把他的喜爱揉碎在具体的人、事、物、理,将个体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结合起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理论文章、少数民族文学、影视文化研究论文上百篇。
跨界生长:多重身份融实践
编辑、研究员、教授、北川副县长……多重身份在刘大先身上形成奇妙化学反应。挂职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他亲历“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基层治理,更在震后羌乡发现“文学缓释胶囊”的深层价值。他将这段经历看作是重返少年之心的奋力,走出学术生涯和阅读所有可能导致的虚无主义危险,化为《去北川》——一部融合民族志与非虚构写作的跨界文本。目睹七十岁羌族老妪用抖音直播杀年猪的细节,他意识到数字技术正重塑传统文化,参与打造“大禹故里”IP,推动羌年从寨内祭祀变为文旅名片,“传统若不能融入当下生活,终将失去生命力”;行走19个乡镇,亲历泥石流与车辆自然的险境,他解答了“为何不搬离地质灾害区”之问:北川人将八方支援的善意内化为道德自觉,形成“传递温暖”的共同体精神……这种“行走大地”的实践,正是其“六到合一”方法论(眼、耳、鼻、舌、身、意)的鲜活注脚,刘大先的北川实践,本质是学者理性与行政智慧、文学情怀与田野热忱的化合反应。谈及这段经历,他如是说:“我想对他们‘有用’,那才能证明我的‘有用’。”

即使在多个领域深入研究,辗转于多重角色,刘大先不愿被标签束缚。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的组成,人一定是立体的,一个完满的人会有不同的侧面,这些侧面构成一个人格的饱满性;人是丰富多彩的,不受限在某一个领域。在他看来,无论是去县乡做田野调查,还在坐在书桌前写文章,人总之不能闲着;他拒绝学科壁垒,坚信“学术与创作皆是思维的表达”,致力于成为一个通透的人文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他喜欢做菜下厨,煎煮烹炸都会一点,刀工也很可以。“人生角色是多元一体的,工作、家庭、娱乐、精神生活需平衡,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是完整的人。”
2022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时,刘大先坦言:“德艺双馨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也化作对后辈的殷切寄语:要以强健的体魄托举理想,重拾操场奔跑精神,身体是思想之舟;要以真诚对抗焦虑,拒绝被单一成功标准束缚,乐观健康的生活即是成功;要以开放拥抱可能,不被阶段性困难困扰,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如木末芙蓉花,“寂无人处亦要开且落”——这既是余恕诚先生传授的生命诗学,亦是穿透他学术生涯的精神内核。
今日站在长江边的刘大先,仍与十八岁的自己隔空对话:“72886必赢是青春作伴的故乡,更是精神不灭的源头活水”。那株《辛夷坞》中的芙蓉花,早已在学术星空中绽放成千灯互照的星河。